☎0516-69851111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因“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此时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人体脏腑均处于寒凉状态。对体虚年老之人,若稍不留意容易使旧病复发或添增新病。中医科赵本起主任表示,大寒正式冬春交接的节点,养生也要考虑到季节变换。要注重理气润肺、燥湿化痰。女性以及阳气虚弱的人要格外注意补血养阳。
大寒•三候
一候:鸡始乳
万物沉睡了整个寒冬,终于在此刻苏醒,鸡是木畜可提前感知到春气,便开始孵小鸡。
二候:征鸟厉疾
大寒后五日“征鸟厉疾”,此时,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
再五日“水泽腹坚”,此时北方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结实且厚坚,冰深处春水生,冻到极点后就要开始走向消融。
大寒•起居养生
“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大寒时节,即冬三月最后的15天,需继续顺应天时,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但要注意,过长时间睡眠卧床并不利于养生,易造成气机郁滞,较平日早睡晚起半小时就够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
此外,每天最好保证午睡时间,这样既能保养神气,又能劳逸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人体易受寒邪侵袭,因此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建议穿着厚实、宽松的衣物,尤其是保护好头颈、胸背和脚部这些容易受凉的部位,外出时戴帽子、围巾和手套,减少身体热量散失。
大寒•饮食养生
大寒与立春相承接,为阴阳交汇之时,阴气至盛,阳气开始萌生,因此在饮食上也应顺应季节的变化。
中医理论认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冷的季节应适当食用温性食物和滋补品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如适量食用如羊肉、牛肉、鸡肉等温补食材,以及姜、葱、蒜等辛温调料。同时,还应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温补的同时可适当添加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糯米、胡萝卜、南瓜、香菜等,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避免过多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肠胃。
冬令进补,科学进行膏方调理,能使人体气血阴阳虚损或脏腑功能失调的状态得以纠正,从而达到补虚扶正、阴阳平衡的效果,最终起到调节免疫、防病治病、抗衰延年的目的。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食同一种膏方。如果不求辨证,盲目进补,往往适得其反,因此不建议大家自行选购成膏或购买药材自制膏方,最好到医院请中医师为自己开膏调补。具体可前往徐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二楼中医科门诊咨询。
大寒•运动养生
大寒时节气温低,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室内运动项目,如瑜伽、太极、健身操等,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受寒风侵袭。
当然,如果天气允许,户外散步、慢跑、跳绳等轻度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强度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运动过度、出汗太多,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太早,待日出后再运动,雾霾天气、雪天应避免外出,可在室内活动。
大寒•泡脚 驱寒润燥
《黄帝内经》讲:“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古中医认为:“脚为精气之根,脚跟为精气的总集点,是人健康的总根。正如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因此,养生先养脚是一个不错的小窍门。
热水泡脚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寒通络、温阳的功效。泡脚的水温应控制在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泡脚时间为睡前半小时,每次20-30分钟,泡脚过程中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至脚部皮肤微红甚至后背发热即可。
大寒•穴位养生
肾与冬气相通应, 所以大寒穴位养生以“补肾纳气”为原则,中医科赵本起主任推荐养生穴位为太溪穴、关元穴和气海穴。
壹、太溪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按揉方法: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钟。
功效:大寒天气干燥的时候,按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因为燥易伤阴,多揉一些时间,既可补阴,又可防燥伤阴,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
贰、关元穴
位置:位于肚脐下3寸的地方,在腹中线上。
按揉方法:每天早晚将双手重叠,以关元穴为中心按揉50下左右,然后用双手食指指腹重叠在一起,点按穴位20下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揉关元穴可补益阳气,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等有效。
叁、气海穴
位置:前部腹部的正中线,肚脐往下1.5寸,即两横指的位置。
按揉方法:首先将双手搓热,然后将双手压在气海穴上轻轻地揉,揉9下。揉完之后,双手继续搓热,用中等力度将双手压在气海穴上按揉,揉9下。第二次揉完之后,继续将双手搓热,然后用深层次的力量将双手压在气海穴上揉9下。
功效:补中益气、温煦百脉、培元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