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 | 小寒养生应顺应天时,避寒就暖,敛阳护阴!

    发布时间: 2025-01-07 08:50:00 浏览次数:
    ☎0516-69851111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即将到来。民间亦有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来表示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那么,小寒节气,我们在养生方面该注意些什么呢?
    中医科赵本起主任表示,小寒时节的养生尤为重要,应顺应自然规律,宜避寒就暖,敛阳护阴,以闭藏为本。
     
    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乡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二候鹊始巢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三候雉始鸲(qú)
    “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强调了“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冬季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季节。此时,水寒成冰,大地冻裂,人们勿要扰乱体内的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但要注意,过长时间睡眠卧床并不利于养生,易造成气机郁滞,较平日早睡晚起半小时就够了。
    此外,每天最好保证午睡时间,这样既能保养神气,又能劳逸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小寒·防寒保暖
     
     
    中医认为,小寒节气着装应以保暖为主,勿伤阳气,尤其应注意头颈、背部、手脚等部位的保暖。
     
    头颈部向外发散热量较多,且为阳气汇聚的部位,所以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围巾。
     
    背部为人体的阳中之阳,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做好背部保暖,可预防寒邪侵袭。
     
    手、脚为四肢末端,供血少,表面脂肪薄,是皮温较低的部位,平时就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此时更应戴上手套、穿上棉靴。
     
    小寒·饮食调养
    小寒时节是进补的绝佳时期,宜吃温热性,尤其是有滋阴、养血、温补肾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核桃仁、大枣、桂圆肉、山药、百合、栗子等。羊肉是温补食物中的佼佼者,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还对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等症状有治疗和补益效果。
    除了温补食物,还应注重食物的多样化,精粗搭配,荤素兼吃。多吃大白菜、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和深色蔬菜,以及核桃、红枣等坚果类食物,为身体提供全面的营养。
    食谱推荐
    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虚证大致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四个方面,相应的进补方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气虚---黄芪牛肉汤
    表现:面色白、气短乏力、出虚汗,容易感冒、易疲倦、精神食欲差等。
    食谱:黄芪牛肉汤
    做法:将黄芪、党参各12克洗净,放在双层纱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药包;牛肉洗净切块煮去血水,与中药包和姜、葱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炖两小时;最后加入少许盐和胡椒粉即可。
     
     
    血虚---补气养血腊八粥
    表现:面色无华、头晕心慌、口唇苍白、妇女月经量少,手足发麻、皮肤干燥。
    食谱:补气养血腊八粥
    做法:取大米50克,黄小米50克,粘黄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桂圆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红枣100克,白糖适量,文火熬粥即成。
     
     
    阴虚---爆炒腰花
    表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心烦急躁、眩晕耳鸣、两目干涩、遗精、大便燥结等。
    食谱:爆炒腰花
    做法:取猪腰2个(约300克),水发黑木耳70克,干辣椒1个,香菜段少许。生抽、米醋、香油各10克,白糖、盐、鸡精各适量。
    注意:动物肾脏胆固醇含量较高,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多吃。
     
     
    阳虚---生姜红枣茶
    表现:四肢冰冷畏寒、精神不振、大便溏泄、性欲减退、阳痿遗精、夜尿频多。
    食谱:生姜红枣茶
    做法:将生姜洗净去皮,切片;红枣洗净,去核;将生姜、红枣放入杯中,冲入开水,盖上盖焖10分钟,放温后就可以饮用了。
     
     
    很多人也有冬天吃膏方进补的习惯。
     
     
    膏方通常是将多种中药材经过精心熬制而成,具有营养丰富、药效持久等特点。不同体质的人可选择不同配方的膏方,以达到最佳的调理效果。具体可前往徐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二楼中医科门诊咨询。
     
    小寒·运动养生
     
     
    中医讲“动则生阳”,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运行,激发体内阳气,从内补阳。
    冬季锻炼注意防寒保暖,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我们拘紧的筋骨关节得以充分的伸展。待身体的温度暖和起来,再脱去厚重的衣服,运动幅度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强度,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锻炼的方式可以选择相对缓和的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
    冷空气过强时户外运动可佩戴口罩和围巾,避免冷空气刺激呼吸道,诱发疾病。
     
    小寒·穴位养生
    穴位养生以“平调阴阳”为原则。艾灸既可温经散寒、调畅气血,又可补肾壮骨、扶阳固本,使气血更好地封藏于肾中。
     
     
    大椎穴是气血之汇,是督脉的重要穴位,督脉的经气在大椎穴与手足三阳经的经气汇合,所以大椎穴可以通调一身之阳气,长期灸之,能改善风寒感冒导致的恶寒、发热、怕冷、咳嗽、头痛、头昏、头胀等病症;另外,对于全身怕冷的人,灸之可通络散寒。
     
     
    神阙穴位于腹部肚脐正中,培元固本,补益肾气 。
     
    采用温和灸法,艾条熏灸每次 10 - 20 分钟,以局部微红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