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科普】百日咳近期高发,重症致死!如何做好预防?

    发布时间: 2024-04-06 08:56:52 浏览次数:
    ☎0516-69851111
    近日,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百日咳”备受关注,“百日咳再现”也一度冲上热搜。目前已经造成13人死亡。
     
     
    来看看这组数据:
    根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括”报告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
    而且,这3万余百日咳病例中,还有13例死亡,其中,1月死亡人数为5人,2月死亡人数为8人。
     
    为什么近期发病人数突然增多?
    这个问题是大家最好奇的了。其实,进入21世纪后,美国、澳州、日本等都曾出现发病数激增、百日咳反弹的状态,以美国华盛顿为例,2012年就比前一年升高了13倍,每10万人口中有37.5人发病。而近期咱们国家发病人数增加,主要原因有这三点:
    一、在疫苗的筛选压力下,导致细菌抗原变化,逃逸后继续感染人群。
    二、疫苗仅可用于7岁以下儿童,抗体大概可以保护接种者4-12年时间,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再度感染,从而导致发病数出现周期性变化。另外,青少年和成人免疫系统相对成熟,患病后症状往往不太典型,漏诊后成为隐匿传染源。官方也给出意见: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但是无论是疫苗接种还是自然感染,均不能获得终身保护。
    三、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导致百日咳检出率增加。
     
    百日咳有什么典型症状?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5—21 天,一般为7—14 天,初始出现症状的2周内,传染性最强。
    “它的典型症状就是一长串严重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一直到气竭后用力地吸气,由于吸入大量空气通过痉挛的声门,发出高音调似鸡鸣样吸气吼声,并循环多次。因为能持续数周、数月,长达100多天甚至更久,所以叫做百日咳。”徐州市矿山医院儿科主任韦星星说,如果发现孩子咳嗽剧烈,家长要赶快带孩子就医,特别是四个月以下婴儿感染后症状不太典型,无明显发热,咳嗽,持续水样鼻涕,超过一周无好转,可能会出现气促、呼吸暂停、呕吐、发绀等问题。
     
     
    需要警醒的是,一旦进入急性期,病情发展就会很迅速,有些孩子还会咳到流眼泪,结膜充血,甚至咳嗽后呕吐。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的婴儿,以肺炎、脑病最为常见,严重可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百日咳一般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如果不加干预,3个阶段加起来通常要持续100天左右。韦星星主任介绍,抗感染治疗是治疗百日咳的主要方法。除了抗感染治疗,一般治疗和其他呼吸道疾病一样,如保持室内舒适温度和湿度,给孩子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等。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而言,要充分休息,不要参加剧烈活动,不要熬夜,有传染性时暂停上学。
     
    如何诊断百日咳?
    百日咳的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等进行临床诊断。疑似病例或临床确诊病例百日咳鲍特菌病原学检测阳性可以进行确诊,包括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或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或PT-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 4 倍及以上升高。
     
    如何预防百日咳?
    接种疫苗是目前防控百日咳的最有效措施。韦星星主任说,接种无细胞百日咳成分疫苗对降低患者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有较高的保护效果。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如果没有及时完成接种,家长应尽快带孩子补种,补种时前3剂每剂间隔不小于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不小于6个月。
    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有再次被感染的风险。
    因此,除了接种疫苗,大家还要加强防护意识,在百日咳高发季节,建议这样做:
    01、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必要时要戴好口罩;
    0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03、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掩住口鼻;
    04、保持室内通风;
    05、合理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等。
     
     
    专家推荐
     
     
    韦星星
    副主任医师
    儿科主任
     
    医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部,2018年参加参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班培训学习。2019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修学习。长年从事于儿科临床与教学工作,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危重症疾病,对于小儿白细胞异常、小儿贫血,溶血性疾病、EB病毒相关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数篇核心论文期刊。